当上官婉儿翻白眼、流口水、流眼泪,历史剧的娱乐化边界何在?
近年来,历史题材电视剧为吸引观众眼球,常常在角色塑造上加入夸张的现代元素,近期某部以唐代才女上官婉儿为主角的剧集中,女主角频繁出现"翻白眼、流口水、流眼泪"的戏剧化表情,引发网络热议,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历史人物的还原度,更折射出影视创作在娱乐性与严肃性之间的失衡。
上官婉儿的"表情包化":娱乐至死的创作逻辑

在史书记载中,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时期的女官、诗人,以机敏聪慧著称,然而剧中却将她塑造成一个动辄"翻白眼"怼人、"流口水"装傻、"流眼泪"卖惨的"表情包式"角色,例如某场朝堂辩论戏中,上官婉儿竟对大臣连翻三次白眼,配合夸张的嘴角抽搐,完全脱离了历史人物应有的仪态。
制作方对此的解释是"为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",但考证发现,这种设计实为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服务——截取的表情片段在社交平台上获得超百万播放量,话题#上官婉儿翻白眼教学#甚至登上热搜,当历史人物沦为"爆梗工具",其背后的文化解构值得警惕。
历史剧的"三流困境":流俗、流水、流量
这种创作倾向暴露出行业三大顽疾:
- 流俗化改编:将复杂历史人物简化为"白眼傲娇女""吃货萌妹"等扁平标签。
- 流水线生产:某编剧透露,此类表情桥段是"大数据分析"的结果,算法显示"女主每集需有3个夸张表情"。
- 流量至上原则:该剧在豆瓣仅获4.8分,却因争议性内容实现播出期日均2亿点击量。
对比2000年播出的《大明宫词》,同样刻画上官婉儿,周迅版通过微蹙的眉头、克制的泪光展现政治漩涡中的隐忍,至今仍被奉为经典,而当下这种"五官乱飞"的表演,恰如学者戴锦华所言:"这是对历史的景观化消费,观众最终记住的只有空洞的表情符号。"
眼泪背后的产业悖论:谁在定义"观众喜好"?
值得注意的是,该剧播出后引发了两极评价:
- 支持者认为"历史剧不必较真""看着解压就行";
- 但更多观众质疑:"如果连上官婉儿都要靠流口水来体现可爱,下次李白是否要表演划拳?"
制作方声称"观众就爱看这个",实则陷入循环论证:通过算法推送锁定特定受众→收集该群体反馈→以此证明创作正确性,这种"信息茧房"式的创作,正在消解历史剧应有的多元价值,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院的调研显示:78%的青少年通过影视剧了解上官婉儿,其中63%认为她"主要技能是翻白眼"。
寻找平衡点:娱乐外壳与文化内核的共生
历史剧的创新并非不可为,但需守住三个底线:
- 情感逻辑的真实:眼泪应源于角色处境,而非强行煽情;
- 历史精神的尊重:可合理虚构细节,但需符合人物本质;
- 审美价值的引领:韩国《王国》将僵尸元素融入古代朝鲜,仍在服装、礼仪上严谨考据。
值得欣喜的是,长安十二时辰》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等剧证明,严肃叙事同样能赢得市场,当观众为张小敬的"不退"落泪,为帅家默的执着感动时,说明真正打动人心的,从来不是扭曲的表情,而是历史中永恒的人性光辉。
上官婉儿的眼泪,本应是为盛世飘摇而落;她的白眼,或许曾在权力斗争中隐现,但当这些表情被加工成娱乐时代的速食消费品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,更是与传统文化庄重对话的可能,正如编剧史航所言:"让该端庄的端庄,该疯癫的疯癫,才是对历史最大的敬意。"
(全文共计1052字)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